Wednesday, March 28, 2007

《联合早报》2007年3月28日 Lianhe Zaobao 28 Mar 2007


记得当年的课外活动 新民中学老校友忆往昔
《早报·现在》爆米花校园
文/ 刘培乾
 

  六七十年代的学生课余参加什么活动?今昔学子生活有什么大不同?新民中学举办了一场茶话会,让年轻学子与老校友们边吃茶点边走进历史的回廊。

  农历正月十四(3月3日)是新民中学校友年度大团拜的日子。今年,一群中二生及本地“圆切线”公民社会团体,为完成一个名为“研究1945-1965年新加坡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的专题作业而举办了一场茶话会,与新民中学的老校友们促膝长谈。

  与会的有新民中学的两位副校长、六名校友、“圆切线”代表曾昭程、三名辅导老师及八名学生。

  聊起往日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便犹如打开了年长校友们尘封已久的话匣子,大家热情地与小同学们分享自己在中学的生活与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形。

  与会的中二生可是有备而来。他们在茶话会前做了功课,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各种渠道对新加坡在二战后直到独立时的学生课余生活作了详细的调查。因此他们的问题接连不断,茶话会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进入高潮。

  “圆切线”团体计划在今年底举办一个名为“逍遥游”的专题展览,展出新加坡1945-1965中学生的生活与课余活动,因此派代表出席这个茶话会收集资料。

当年办画展,今日成画家

  参与茶话的学生觉得,老学长们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他们却不畏艰难,精神世界十分充实。学生也发现,今昔课外活动的最大区别在于自主性:现今学子的课外活动大多由社会组织发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过去的校友们都自发地组织活动且一手包办活动的运作。

  一名校友谈到,当年他与其他四名同学一起在学校举办了一个画展,没料到,这成了他们当中一些人后来成为画家的垫脚石之一,为他们的人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起这些老校友们,在场 学生都自叹不如。老校友虽然当年也很叛逆,但是生活能力都比现在的学生们强得多。

  经过这次的茶话会,同学们了解到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下决心去珍惜它。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圆切线”征求 五六十年代中学生活文物

《联合早报》 2006年9月22日 ● 洪艺菁

公民社会团体圆切线将在明年11月,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举行一个名为《逍遥游:1945年至1965年的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的展览,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了解五六十年代学生对文化、体育、社会政治活动的参与情况,对比当时的华校生与英校生的生活面貌,分析当代学生和现代学生的异同。

展览筹委会主席柯思仁博士(41岁)昨天在记者会上指出,二战后至独立前是公认的学运活跃年代,但除了政治参与,当时的学生生活还有哪些形态,却很少人去探索。

他说:“一些人对那个年代有既定概念,认为当时华校生在政治上非常活跃,而英校生则是政治冷漠的,但我们去做深入一点的研究,可能会发现有不一样的面貌。我们不希望过于笼统化或过于简单化,而是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学生的样子。”

负责这次展览研究工作的圆切线社员丁劭诗博士(30岁)说:“那个年代的学校生活、学校风貌是我们比较少看到的,我们熟悉的可能是那时候的政治历史、新加坡如何独立,其他的社会面貌就很少。那时候的学生生活可能也是多姿多采的。”

通过展览,圆切线希望鼓励不同年龄层的参观者和参与者对教育和历史进行反思,用更宽阔的角度去看待过去,认识不同层面,体味新加坡历史与现实当中的微妙,建立更繁复多面的观念,以此面对愈加复杂的未来。

柯博士说:“我们希望人们对于那个年代的情况,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官方以外的看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历史应该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而不是属于官方而已。而实际上,现在新加坡也有很多的团体和个人,用自己的方式来重新地诠释历史。”

“逍遥游”展览 明年11月举行

被问及该双语展览为什么命名为“逍遥游”和“Education at Large”(即课室以外的教育)时,柯思仁博士指出,它传达了“教育不局限于某个空间内,不受到课室的局限,可以创造出新天地”。

基于资源有限,圆切线决定把研究范围锁定在中学与高中生,因为相对大学活动,有关中学与高中生活动的研究并不多。

圆切线呼吁人们捐出五六十年代中学时代的物件,比如校刊、相片、徽章、歌纸、奖章奖状、演出特刊、道具、运动装、制服、画作、日记簿等。

展出后,圆切线会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将文物归还,或协助捐献者请图书馆或民间机构长期保管这些文物。展览将为期6个星期,圆切线也将配合展览主办论坛,深入探讨有关课题。

圆切线研究员林克宜博士(33岁)透露,他们也有意和学校合作,指导学生如何有系统的收集和整理自己校史的资料。

《联合早报》2006年9月22日 Lianhe Zaobao 22 Sep 2006


Straits Times 22 Sep 2006 《海峡时报》2006年9月22日

Group to hold exhibition on student activism next year

A GROUP of young Singaporeans is planning to hold an exhibition next year focusing on student activism of the 1950s and 1960s.

The members of bilingual civil society group The Tangent, which holds regular academic forums, wants to showcase artefacts and texts from a diverse range of student activities during that period.

The six-week exhibition next November will explore alternative voices of history by examining school sport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said the group’s president, Ms Lee Huay Leng, at a press conference yesterday.

“What we’re looking to do through this exhibition is to present different facets of history during that period, instead of what textbooks and other mainstream sources tell us,” said Ms Lee, who is local news editor of Chinese daily Lianhe Zaobao.

To facilitate the research, the group is appealing to institutions and the public to contribute relevant objects from the era.

These can include print artefacts, such as school periodicals, photographs,and diaries, as well as non-print elements like badges, medals and uniforms

Rare print artefacts will be donated to the National Library at the end of the exhibition, which is estimated to cost $10,000. Research findings from the project will also be published in the group’s biannual bilingual journal, Tangent.

The group also hopes to get secondary schools involved and has approached Hwa Chong Institution and Nanyang Girls’ High School to engage their students as project researchers.

A forum to discuss the period’s history will be held concurrently with the exhibition.

Those keen to donate artefacts can do so until December. They can e-mail the group at tangent.the@gmail.com or call 9246-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