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2006年9月22日 ● 洪艺菁
公民社会团体圆切线将在明年11月,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举行一个名为《逍遥游:1945年至1965年的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的展览,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了解五六十年代学生对文化、体育、社会政治活动的参与情况,对比当时的华校生与英校生的生活面貌,分析当代学生和现代学生的异同。
展览筹委会主席柯思仁博士(41岁)昨天在记者会上指出,二战后至独立前是公认的学运活跃年代,但除了政治参与,当时的学生生活还有哪些形态,却很少人去探索。
他说:“一些人对那个年代有既定概念,认为当时华校生在政治上非常活跃,而英校生则是政治冷漠的,但我们去做深入一点的研究,可能会发现有不一样的面貌。我们不希望过于笼统化或过于简单化,而是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学生的样子。”
负责这次展览研究工作的圆切线社员丁劭诗博士(30岁)说:“那个年代的学校生活、学校风貌是我们比较少看到的,我们熟悉的可能是那时候的政治历史、新加坡如何独立,其他的社会面貌就很少。那时候的学生生活可能也是多姿多采的。”
通过展览,圆切线希望鼓励不同年龄层的参观者和参与者对教育和历史进行反思,用更宽阔的角度去看待过去,认识不同层面,体味新加坡历史与现实当中的微妙,建立更繁复多面的观念,以此面对愈加复杂的未来。
柯博士说:“我们希望人们对于那个年代的情况,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官方以外的看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历史应该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而不是属于官方而已。而实际上,现在新加坡也有很多的团体和个人,用自己的方式来重新地诠释历史。”
“逍遥游”展览 明年11月举行
被问及该双语展览为什么命名为“逍遥游”和“Education at Large”(即课室以外的教育)时,柯思仁博士指出,它传达了“教育不局限于某个空间内,不受到课室的局限,可以创造出新天地”。
基于资源有限,圆切线决定把研究范围锁定在中学与高中生,因为相对大学活动,有关中学与高中生活动的研究并不多。
圆切线呼吁人们捐出五六十年代中学时代的物件,比如校刊、相片、徽章、歌纸、奖章奖状、演出特刊、道具、运动装、制服、画作、日记簿等。
展出后,圆切线会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将文物归还,或协助捐献者请图书馆或民间机构长期保管这些文物。展览将为期6个星期,圆切线也将配合展览主办论坛,深入探讨有关课题。
圆切线研究员林克宜博士(33岁)透露,他们也有意和学校合作,指导学生如何有系统的收集和整理自己校史的资料。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