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游”到“湖畔美展”
文/区如柏
由公民社会团体“圆切线”筹办的反映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学生活与课外活动的“逍遥游”展览于12月9日落幕了,6天后(12月15日),由一群中正中学校友筹办的第五届“湖畔美展”在距离新加坡管理大学不远的潮州大厦义安文化中心登场了,这个时间上的巧合太美丽了,因为“湖畔美展”就是“逍遥游”的续集。
在“逍遥游”展览会场上,我们看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文中学生白天上学,晚上当识字班的小老师,假日到郊外野餐,展开反对黄色文化运动,举办文娱晚会及戏剧演出等。
其实,当年的中学生在课余时除了开展动态的活动之外,他们也投入静态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中正中学为例子,中正中学于1939年创办之时,在校方的鼓励之下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同时成立了南洋、国际时事、图书馆学、演说、国术、社会科学、文学、哲学、自然科学、外国语、戏剧、音乐、美术、园艺等15个研究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这些研究会的活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正戏剧研究会、合唱团、美术研究会、书法研究会及民乐研究会是校内活跃的团体。喜爱美术的同学参加美术研究会,课余时在校园互相切磋,高年级的同学指导低年级的同学,绘画技巧较高的同学指导技巧较差的同学。他们不仅在校园写生绘画,还带着画具到郊外“逍遥游”写生。
在筹建中正大礼堂的岁月里,美术研究会举行常年美展,书法研究会举行书法展览,为筹建大礼堂而筹款。
美术会的一些同学离校后到社会工作,储蓄了一些钱后负笈法国、英国或美国的艺术殿堂深造。
10年前,这群热衷于美术的老同学筹办第一届“湖畔美展”。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湖畔美展”,参展者越来越多,《美展特刊》越做越漂亮。
中正书法研究会的情况与美术会一样,许多书法会的成员离校后仍旧热爱书法,成为今天我国的著名书法家,书法团体的领导人或书法活动的推动者。
当年爱好写作的中正学生在湖畔的“蒙古包”(旧课室)走廊设立“汇流”壁报,轮流由各班学生主编,因而培养了许多文艺写作者,并出版文艺刊物《学文》,刊登有份量的师生作品,文艺界的杜红、周灿、苗芒及陈凡等在中正湖畔的学生年代便出版诗歌、小说或杂文的单行本,以今天的角度来看,那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次“湖畔美展”的参展者当中,有12位是1966年至2000年毕业的校友,他们是圆切线所划定的年代(1945-1965)以后的中学生,也许他们没有机会感受到“逍遥游”年代的热闹气氛,可是他们愿意跟着“逍遥游”的足迹行走。
在“湖畔美展”开幕时,很多错过到管理大学参观“逍遥游”展的校友都表示希望回返母校参观这项展览。据知,中正总校有意扩大与充实展览的内容。
圆切线的年轻朋友花了很大的财力、人力与物力筹办这项展览,可是由于展览会场没有张挂布条或指示牌,大学的工作人员也不知情,以致不少人找不到展览会场失望而归,一项“返朴归真”的展览只有超过500名参观者,这是不理想的。以后在中正总校展出可不同了,学校或校友会可以举办开放日,让校友及公众前来参观。
据知,中正总校是新加坡东区的华文活动中心,东区有百余所中小学,有计划地开放给东区的学生前来参观更是一桩美事。
Friday, December 21, 2007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07
《联合早报》2007年12月12日 Lianhe Zaobao 12 Dec 2007
“逍遥游”展是历史的补白
文 / 区如柏
赶在“逍遥游:1945年至1965年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展览的最后一天,到新加坡管理大学参观这项由公民社会团体“圆切线”筹办的展览。
这项展览虽然不算很完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很客观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中学生的生活,最难得的是筹办这项展览的成员都不是“过来人”,而是在社会安定,学习环境完善的年轻人。据在场的负责人说,参观者多数是年长者,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以中正中学的校友最多。
我曾参观过许多由某些官方机构举办的“历史展览”,它们都把过去的学生活动描写成负面性的,是受人利用而制造社会动乱,而没有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状况。而“逍遥游”展的筹办者并没有自设自己的立场,抱着还历史真面目的态度,让现在的学生了解40年前的学生生活。
在展览会场,我们不但看到、听到华校的情况,也能了解英校的情况,这种做法是明智的,让不同教育源流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都展现出来。
其实,过去的课外活动也不完全局限在自己的教育源流,记得从前有一个“泛马学联”(泛马学生联合会)的组织,不仅包括新加坡的华英教育源流的学生,马来半岛的学生也参加这个组织,还联合举办过文娱晚会。
1955年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学生会议,南洋大学与各中学联合组织学生代表团赴会。
过去,学校要发展都自力更生的,学生都参与筹款建校的活动,筹款活动的形式不一,除了举办文娱晚会演出、音乐会、园游会之外,女校学生在繁忙的功课、沉重的家务之余,还得赶制手工品参加展览筹款。
前任中华女中校长盛碧珠(已故)常对我说,从1951年至1976年,中华前后举行10次手工品展览、校长、教师和学生都投入工作,她们一针一线地“绣出”中华的新校舍。南华女校在扩建校舍时也以手工品展览筹款,学生都很积极地赶制手工品参展,以筹款建校为己任。
中正中学学生为了筹建礼堂,从1947年起,合唱团举办音乐会,戏剧会举办戏剧演出,董教学校友联合举办园游会,前后奋斗了21年,直到1968年中正大礼堂才竣工落成。
现在的学校要发展,要扩建,只要蓝图获得批准,政府学校全由政府负责发展经费,辅助学校需承担5%的费用,那种艰苦奋斗发展学校的经验是现在的学生未曾经历过的。
现在各区的基层组织、会馆等都设有助学金帮助贫穷学生,从前多所华文中学的学生自发地成立助学会,帮助贫穷的同学,这种互助友爱的精神是令人怀念的。中正中学曾是学生运动的大本营,另一个大本营是华侨中学,由中正中学(总校)接手“逍遥游”展是适当的,这项展览可以继续充实,继续到各区的学校展览。
文 / 区如柏
赶在“逍遥游:1945年至1965年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展览的最后一天,到新加坡管理大学参观这项由公民社会团体“圆切线”筹办的展览。
这项展览虽然不算很完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很客观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中学生的生活,最难得的是筹办这项展览的成员都不是“过来人”,而是在社会安定,学习环境完善的年轻人。据在场的负责人说,参观者多数是年长者,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以中正中学的校友最多。
我曾参观过许多由某些官方机构举办的“历史展览”,它们都把过去的学生活动描写成负面性的,是受人利用而制造社会动乱,而没有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状况。而“逍遥游”展的筹办者并没有自设自己的立场,抱着还历史真面目的态度,让现在的学生了解40年前的学生生活。
在展览会场,我们不但看到、听到华校的情况,也能了解英校的情况,这种做法是明智的,让不同教育源流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都展现出来。
其实,过去的课外活动也不完全局限在自己的教育源流,记得从前有一个“泛马学联”(泛马学生联合会)的组织,不仅包括新加坡的华英教育源流的学生,马来半岛的学生也参加这个组织,还联合举办过文娱晚会。
1955年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学生会议,南洋大学与各中学联合组织学生代表团赴会。
过去,学校要发展都自力更生的,学生都参与筹款建校的活动,筹款活动的形式不一,除了举办文娱晚会演出、音乐会、园游会之外,女校学生在繁忙的功课、沉重的家务之余,还得赶制手工品参加展览筹款。
前任中华女中校长盛碧珠(已故)常对我说,从1951年至1976年,中华前后举行10次手工品展览、校长、教师和学生都投入工作,她们一针一线地“绣出”中华的新校舍。南华女校在扩建校舍时也以手工品展览筹款,学生都很积极地赶制手工品参展,以筹款建校为己任。
中正中学学生为了筹建礼堂,从1947年起,合唱团举办音乐会,戏剧会举办戏剧演出,董教学校友联合举办园游会,前后奋斗了21年,直到1968年中正大礼堂才竣工落成。
现在的学校要发展,要扩建,只要蓝图获得批准,政府学校全由政府负责发展经费,辅助学校需承担5%的费用,那种艰苦奋斗发展学校的经验是现在的学生未曾经历过的。
现在各区的基层组织、会馆等都设有助学金帮助贫穷学生,从前多所华文中学的学生自发地成立助学会,帮助贫穷的同学,这种互助友爱的精神是令人怀念的。中正中学曾是学生运动的大本营,另一个大本营是华侨中学,由中正中学(总校)接手“逍遥游”展是适当的,这项展览可以继续充实,继续到各区的学校展览。
Saturday, December 8, 2007
《联合早报》 2007年12月8日 Lianhe Zaobao 8 Dec 2007
让更多学生了解40年前学生生活 中正总校接手“逍遥游”展
文 / 王珏琪
为让更多学生认识上世纪40到60年代的学生生活,中正中学(总校)将接手“逍遥游:1945年至1965年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展览。
文 / 王珏琪
为让更多学生认识上世纪40到60年代的学生生活,中正中学(总校)将接手“逍遥游:1945年至1965年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展览。
由公民社会团体“圆切线”筹办的展览,上月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举行后吸引超过500名公众参观。展览主题包括学生运动、课余学习、马来语班、戏剧活动、流行文化、反黄运动等,并以口述历史、文物、录像和图文并茂的照片说明等形式呈现。
展览明天结束后将搬迁到中正中学(总校)日新楼的“东区华文中心”。这个中心是东区教师和学生举办常聚集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场地。校长罗志凌受访时说,东区师生到学校参加活动时就能顺道参观展览。
他希望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学生生活,并同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从中得到启发。例如,他通过展览发现当时学生对戏剧有浓厚兴趣,而中正目前就给所有中一生上中英戏剧训练班,并在年底举行戏剧演出。他就希望学生能更积极参与戏剧活动,也从中学习华文。
此外,有7所学校也参与展览,中正中学有12名学生呈献所搜集的校史。华文教师辛淑翰在指导学生搜索资料时要求学生利用网站和录像呈现,因为“学生喜欢体验历史,而不是阅读历史,所以把这些文字变成一些活动来吸引他们参与”。她说,学生为作品获得录取和展出引以为荣。
展览举行了近一个月,圆切线社长李慧玲对公众的反应感到满意。她说:“有的参观者发现我们缺了什么,会给我们提意见,有的想到自己保存了些什么文物、照片,也就给我们送来,因此我们一面展,一面还在添加一些新的东西。”她计划在展览结束后把展览的点滴编辑成书,预计明年出版。
陈德卿(62岁,退休)被李慧玲视为展览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捐出不少照片和刊物,也口述当年的学生生活,特别是较少记载、由工会和乡村组织的“识字班”。她是在1959年至1963年上识字班时认识了已故丈夫黄国正。当时黄国正只有高二年级,却当上义务“小先生”,教导失学的村民。
陈德卿之前同一家大小和旧同学参观展览,一起回忆当年同时识字班同学出外郊游、学习的日子。她对当时能继续求学表示感激。她说:“如果当时没有读书,可能随便找个人就嫁了。”她认为最深刻的是上课时学习到做人的道理,让她一辈子获益不浅。
今天下午放映《备忘录》
“逍遥游”展览中午12时开放至晚上8时,地点是新加坡管理大学School of Economic & Social Science的The Gallery,入场免费。 圆切线将在今天下午2时30分到3时30分放映陈彬彬导演的电影《备忘录》。陈彬彬也拍摄了展览会上放映的短片。
Thursday, December 6, 2007
电影《备忘录》放映会
《备忘录》为本地前沿导演陈彬彬的近作。为配合‘逍遥游-战后中学生生活展’,我社将于展厅举行放映会,详情如下:
地点: 新加坡管理大学, The Gallery, School of Economics & Social Sciences ( Orchard Road与 Prinsep Street路口 ; YMCA 大厦对面)
日期: 08/12/2007
时间: 1430 – 1530
入场免费
捷运站: 多美歌
Screening of Invisible City by Tan Pin Pin, one of Singapore's best known filmmakers. In conjunction with an exhibition on post-war student life.
Venue: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The Gallery, School of Economics & Social Sciences ( Junction of Orchard Road/ Prinsep Street ; opposite YMCA Building )
Date: 08/12/2007
Time: 1430 – 1530
Free Admission
Nearest MRT Station: Dhoby Ghaut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