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1, 2007

你有什么看法? What do you think?

看了展览,你有什么看法和感想?欢迎你在这个部落格上留言。

留言簿

Do you have anything to say after watching the exhibition? You are most welcome to leave your comments on this blog.

Click here to leave a comment.

Straits Times 10 Nov 2007 《海峡时报》2007年11月10日

Show on student life, activities after WWII

THEY file into their school hall weekly but, until recently, had little feeling for it.

Thanks to a history project, Chung Cheng High (Main) Secondary 2 students Yu An Qi, Joshua Chua, Hannah Tjoa and Caleb Tay, all 14, now have a deeper appreciation of the auditorium.

Delving into old school magazines and interviewing former students for a sense of what student life was like after World War II, they learnt about the hard work the former students put in to build the auditorium.

They organised concerts to raise money for the auditorium without complaining that they would not be able to use it themselves, said An Qi.

The information will be on show at an exhibition on student activities of that period, opening today at the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CHIJ St Nicholas' Girls, Raffles' Institution, Raffles' Girls Secondary, 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t Margaret's Secondary and Xinmin Secondary schools will also display their projects.

The project to get students interested in history was organised by the bilingual civil society group, The Tangent.

The exhibition, Education At Large - Student Life And Activities In Singapore 1945-1965, is on until Dec 9.

It will be open from noon to 8pm daily at The Gallery of SMU'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s.

A forum will also be held today from 2.30pm to 5.30pm at Conference Hall 1 of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Wednesday, November 7, 2007

论坛 Forum

双语论坛;提供英语、华语即席通译。入场免费。
A bilingual forum with Mandarin-English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provided.
Free Admission.

日期 Date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10 November 2007 Saturday

时间 Time 2.30 - 6.00 pm

地点 Venue

新加坡管理大学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Conference Hall 1,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Level 5
[beside NTUC Income Building 旁边]

-----------------------------------------------------------------

第一场 Session I: 2.30 – 3.30 pm

主讲 Speakers Nur Nasuha / 幸淑翰 Hsin Shu Han / 陈彬彬 Tan Pin Pin

主持 Chairperson 曾昭程 Chan Cheow Thia

第二场 Session II: 3.30 – 6.00 pm

主讲 Speakers 林克宜 Francis Lim / 林增如 Lim Cheng Tju / 钟宏志 Zhong Hongzhi / 容世诚 Yong Sai Shing / 周兆呈 Zhou Zhaocheng / 周伟立 Chiu Wei Li

评论 Discussants 郭建文 Kwok Kian Woon / 黄坚立 Huang Jianli

主持 Chairperson 李慧玲 Lee Huay Leng

Sunday, November 4, 2007

《联合早报》2007年11月4日 Lianhe Zaobao 4 Nov 2007





“圆切线”课余活动“逍遥游” 追忆充满可能性的年代
文/周文龙

“逍遥游: 1945年至1965年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是公民社会团体“圆切线”将举行的展览与论坛。展览会主要展示那个年代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的文物资料,呈现学生的活力与动力; 与此同时, 也企图对比当时学生和现代学生的异同。

圆切线社长李慧玲说,由于时代关系, 当时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感较强,学校活动紧密地联系着社会动态, 仿如参与国家的建设。

圆切线成员之一曾昭程则认为, 五六十年代是一段充满可能性的时代, 学生扮演的力量非常大, 足以影响社会发展。

1. 该上课了

“他们早已经下了课,我们才发现自己该上课了……”

这是“逍遥游: 1945年至1965年中学生活与课余活动”的宣传句子, 也揭示它的宗旨和目的。

“逍遥游”是公民社会团体“圆切线”这个月举行的展览。主要展示五六十年代中学生活与学生课余活动的文物资料, 如学校刊物、相片、徽章、歌本、奖章奖状、演出特刊、道具、运动装、制服、画作、日记簿等学生时代文物, 以及首次发表的口述历史访问纪录。

圆切线社长、«联合早报»采访组主任李慧玲在介绍这个展览时说, 这个展览的目的主要是让公众了解五六十年代学生对文化、体育、社会政治活动的参与情况, 呈现这个时代中学生的活力与动力。与此同时, 也企图对比当时学生和现代学生的异同。

她说: “我们常说现在的学生怎么怎么, 不像以前的学生这样那样。但事实上,我们对以前的学生,特别是建国时期的学生了解多少呢?他们的生活面貌如何?他们如何面对当时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这一切我们都不知道。”

2. 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

“圆切线”是于去年开始有“逍遥游”展览的概念, 李慧玲说, 圆切线成立5周年时, 一些团员就觉得, 圆切线除了搞讲座、论坛和出版刊物等, 也应该进行一些拓展工作, 于是就讨论起“逍遥游”展览。

李慧玲表示, 圆切线许多成员向来对新加坡历史感兴趣, 而新加坡五六十年代建国时期的历史,对大家更是一段最动荡、最模糊, 也最充满吸引力的历史, 所以大家便想到把展览内容定在这特定的时空背景中。

“逍遥游”展览筹备时间相当长, 接近两年。圆切线除了通过各机构、团体和向民众公开收集文物资料外, 也邀请几所中学学生参与整理自己校友在那段期间的历史, 给同学们上历史概况课。另外, 圆切线也在今年2月份请了来自当时英校的许黛安教授和华校的韩山元, 和学生分享他们的中学生活。

李慧玲说, 展览会如此大费周章做很多周边工作, 是希望鼓励不同年龄层的参观者和参与者, 独自对历史进行反思,用更宽阔的角度去看待过去。

她说: “五六十年代学生的生活其实跟现在学生一样, 与现在学生有着同样的青春标记, 放学后同样喜欢运动、唱歌、看电影等。只是他们生活的背景不同, 所以做法和内容也不同。”

对比当时和现今学生的差异, 李慧玲说, 由于时代关系, 当时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感较强, 学校活动紧密地联系着社会动态, 仿如参与一个国家的建设。

她举例说, 当时学生经常自发地组织郊游和野餐, 或是到海边或自然保护区游玩, 有些还组织到南部岛屿为学校的博物馆收集生物标本。

当时学校间也经常组织运动会和戏剧演出, 除了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人们有时也通过这类活动为社群进行建校或赈灾筹款。

李慧玲说: “以前的学生蛮理想主义的, 他们所做的事并不是为了课外活动分数, 而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去做。他们仿佛有一种信仰, 有一个愿望要社会怎么走下去。”

这和现在学生注重个人的升学前景和未来发展形成对比。

另外, 从展览中, 李慧玲也发现许多历史的有趣呼应。

比如马来语学习班是五六十年代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篇章。当时新马人民渴望独立自主, 许多人认为新马合并是迟早的事, 学习马来语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当时许多校友会和艺术研究会, 都纷纷推出马来文班, 马来语几乎成了课余“必修课”。这种学习马来语的热潮直到后来新加坡独立, 才渐渐淡了下来。

“有趣的是, 最近我们又开始提出学马来语的建议, 认为新加坡人学习马来语是有用的。”李慧玲说。

不同的社会语境下, 同样一件“学马来语”的事, 就有了对比, 也有了不同的含义。

3.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

作为一个业余团体, 圆切线首次主办展览会, 人力和资源有限, 而且展出的东西取决于公众捐出的文物, 因此李慧玲坦言这次展览的内容对当时历史的纪录并不全面。

不过她说, 在一些当时参与者的叙述中, 他们却听到了许多细节, 一些原来在学校历史课本里, 或者在很多官方论述中都不会听到的细节。

来捐献文物的, 包括当时一些比较边缘, 没有完全投入参与的个人, 比如有一名女士, 她本来没有机会受教育, 但却上了由学生教课的识字班。她谈的不是什么大历史, 却是活生生的, 个人在当时的感受和经验。

李慧玲说: “我们的制作团队不是历史学家, 也没有意思通过展览去评断历史, 而且做的只是非常皮毛的东西, 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开始,引起关注。像几所学校的学生的参与, 整理和发现自己的校友是
怎么安排他们的课余活动, 那是很有意思的。知道过去, 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在。”

有成品参加展览的七所学校是: 中正中学(总校)、新民中学、新加坡女子学校、圣尼各拉女校、莱佛士女校、莱佛士书院、圣玛格烈中学。

4. 展览内容

“逍遥游”展览共有12个展览区, 展览内容包括当时的运动会、识字班、马来语课、反黄运动、流行文化等。

展览现场也展出圆切线与七所学校开展的专题作业合作计划的成果。该计划于今年1月至7月进行, 由圆切线作为指导教师提供资源及咨询协助, 希望让学生参与发掘自身学校的历史遗产, 并鼓励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就读的学府。

负责这项计划的曾昭程说, 学生最后提呈的专题作业成品, 有如一个光谱, 非常丰富多元, 从论文报告、叙事创作、网站到录像等, 表现学生对过往时代的认识和想象, 其中不少作业的切入角度都很
特别。

他举例说,像新加坡女子学校, 从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出发, 尝试了解学校“女童军”与“英式女篮”这两项课外活动的发展轨迹, 及其与该校从不间断的妇女运动的关联。

新民中学创办那年, 恰好新加坡光复。在整理学校首20年历史的过程中, 学生们将旧照片、校刊叙述以及和校友进行的访问, 除了制作微软简报以外, 有一组学生还在维基百科的网站上为学校的历史添加条目, 充分展现了现代青少年分享与储存信息的互动取向。

展览会上也设留言区, 让参观者能通过博客、留言板、电邮等不同方式,围绕这段历史互相交流。

曾昭程认为, 五六十年代是一段充满可能性的时代, 学生扮演的力量非常大, 足以影响社会发展。“我们称新加坡为充满机遇的城市, 当时的学生不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吗?”

“逍遥游”展览
日期: 11月10日至12月9日
时间: 中午12时至晚上8时
地点: 新加坡管理大学,The Gallery, School of Economic & Social Science (YMCA对面)

“逍遥游”论坛
日期: 11月10日
时间: 下午2时30分至下午5时30分
地点: 新加坡管理大学 Conference Hall 1, Admission Building, Level 5 (NTUC Income Building旁)

(论坛包括讨论那个时代学生的体育活动、学生运动、大众文化、书局的情况等。主讲者有林克宜博士、周伟立、周兆呈、容世诚博士、钟宏志、林增如。)